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必须坚持房子居住属性,反对炒房定位,并确立一城一策、因城施策及城市负责的长效调控机制。当前,楼市正经历重要转折点,虚假信息和炒作行为扰乱市场稳定,各级主管部门应予以坚决打击。
近期,楼市各种不实传闻泛滥,这些“噪音”对普通购房者产生巨大影响,甚至可能引发市场恐慌和羊群效应。楼市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。与常规商品市场不同,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不频繁,一旦受到不实信息的冲击,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。回顾过去热点城市的楼市热潮,背后往往有不实信息的推动。
目前,楼市正处于关键时期,各种“噪音”通过各种渠道传播,如朋友圈、互联网等。这些不实信息营造出一种紧张氛围,加剧购房者的焦虑感,推动房价上涨。一些经济金融政策也被曲解,作为房价上涨的证据,实则别有用心。
我国楼市的新变化表明,市场正在趋于理性。刚需的累积、房价的稳定以及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共同作用,使市场回归居住属性。人口、金融和家庭杠杆等基本面决定了房价上涨空间有限。当前的楼市“小阳春”是市场正常运行的结果。
面对这种情况,公众应提高鉴别力,不信谣、不传谣。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虚假信息和炒作行为的管控和打击,让投机分子受到警示,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。这样有助于推动形成理性的市场预期,并推动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设。
坚持房子居住属性,打击虚假信息,推动市场理性预期形成,是当前楼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。